二维码可以是在纸上、墙上、广告牌上,也可以是衣服上,甚至是食物上,夸张点说,四海之内皆可用。这也是传媒业所想做到的。瞄准这个共性,沈维把二维码的应用重点押在传媒。
南都记者贺力波从银河传媒的公司大事件日志上可以看到,里面有几个战略性的脚步都印在了传媒领域。沈维创办银河之初就是冲着传媒来的。
于是,他把二维码做成了电影、电视、书刊、杂志、音乐以及广告的流动入口。
软件嵌入式铺垫
2004年,沈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偶遇二维码。他的同学用手机演示了印在日本杂志上的二维码立刻就能登录网站看电子杂志。沈维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跨媒体通道,中国庞大手机用户基数之下,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但手机用户把二维码作为信息入口有个现实的问题:识别二维码。其实这也是二维码向所有细分手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共同跨界点。抽象平面到视听感官的全部,就在一个黑白色的小方格上了。
即使是现在,智能手机用户还是占小部分。大部分手机并不能够直接拍二维码就能够得到服务,而是需要安装插件才能使用,这和传统电脑使用的原理是一样的。牵涉到软件普及推广,沈维觉得走传统P C的路线会很慢,他觉得一定要和手机厂商合作,走嵌入式软件的路线。手机一买来就可以使用二维码,潜在用户走向二维码体验仅仅“一键之遥”。
从2006年开始,银河传媒就与手机芯片厂商洽谈合作,现在已经和国内主要的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展讯达成了合作协议,直接把原来需要下载的条码识别软件嵌入芯片中。
小方格大传媒
2005年,银河传媒一进军二维码产业,就直接去跟平面媒体“相亲”了:首家推出手机二维码支持的平面媒体《M族》和《名品2.0》杂志。
事实上,只要你喜欢的歌曲、视频也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解码获取,小小的二维码,解码之后的容量确是惊人的。
不过二维码挑战传统传媒业的优势则是它能弥补各种媒体的不足:电台没图像,纸媒没声音、视频,电视节目不方便储存、地域、时间、空间、终端都有不同。二维码貌似神马都能做到。
你可以在杂志上扫描一个二维码,然后关了灯在被窝里继续看;也可以购买一本热销书的二维码,然后随时用手机阅读而不占手机内存很难说,二维码在传媒上的应用是传统媒体的危机还是生机,不过从银河现在的战略布局,走的还是合作路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联合银河传媒共同搭建的基于二维码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于2008年启动。
沈维称,二维码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延伸信息服务,读者通过自己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上网获得更多内容和服务,相对于固化到书籍上的图文信息来说具有更丰富、更具时效的内容。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实现双向互动营销,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类似的,银河传媒还跟国内多家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
流动营销平台
既然当二维码通过与手机的结合而成为全面整合多种信息、跨平台的“超级媒体”时,二维码顺其自然地成为在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外的另一个营销平台
在其他平台,企业做广告和推广,总是受到版面或空间的限制,不能放很多内容。企业登报纸,或发传单,虽然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做广告,无法知道电脑的另一端,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而在银河的平台上,只要用拇指印大小的地方,就能放任意多的文字、图片,甚至清晰的声音和视频,从而使企业达到增加广告内容的目的,节约了广告的成本。
相对于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的有限时间、报纸广告的有限面积,手机用户通过二维码登录网站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二者都无法比拟的;相对于互联网广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网站,通过二维码登录意味着更为简单的操作和更少的时间花费。
沈维认为,二维码逐渐被厂商接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二维码进行的营销,其效果是可监控的。对产品有兴趣的用户才会主动解码,否则只会是打酱油般飘过,不会占用这些资源。目前二维码广告盈利模式都是采取厂家根据用户流量付费,也就是多少人通过二维码进入相关网页,银河传媒就收取对应的广告费用。